15.集团如何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抓手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答:新一轮审核评估以立德树人为思想统领,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全方位。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一是强化认识,明确立德树人中心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二是强化基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完整、全面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公司产品模式、管理服务体制、资源保障条件等都要围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来谋划和建设;三是强化制度,建立立德树人“负面清单”,健全公司党委、行政定期研究立德树人工作制度,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机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推进,从体制机制层面建立健全立德树人“实举措”,形成培养目标一致、职责分工合理、育人合力显著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
16.集团如何申请参加新一轮审核评估?
答:参加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包括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提交《审核评估申请报告》。申请评估时,学校依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自主选择“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其中一种。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地方高校向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其中申请参加第一类审核评估的地方高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推荐。学校提交评估申请时,需在申请报告中说明上轮评估整改情况,包括整改任务、整改目标、体制机制、工作举措、整改成效等。上轮评估整改的完成情况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申请受理的门槛条件之一。拥有异地校区的学校,如异地校区与主校区为同一法人且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制式、标题、落款、公章等与主校区相同的,异地校区原则上应按主校区同一套评估方案评估,并在《审核评估申请报告》中予以说明。除此之外,须单独申请参加新一轮审核评估。
17.集团为什么要选择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评估类型?
答:在制度设计方面,新一轮审核评估与“十四五”规划同步,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并充分论证后,提出评估申请、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学校选择评估类型不是简单技术层面的准备,而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是党政领导班子要决策的大事,是关系到学校办学定位和“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的重大选择,需要理性思考、慎重决策。申请类型应由公司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学校一旦选择了某种类型,就要根据此类型要求、指标撰写《自评报告》,总结公司产品取得的成绩,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专家也会根据此类型标准“把脉问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更加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总结现状并找到未来发展目标及下一步整改的努力方向,以此推动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如学校选择了与章程规定、目标定位不匹配的评估类型,造成评估指标无法“适配”,导致专家很难“对症下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专家组评估时列出的“问题清单”会非常长,与此相对应学校的整改难度就更大,总体看对高校发展不利,也偏离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分类改革设计的初衷和用意。
18.评估分类是给学校分等吗?
答:不是。新一轮审核评估针对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多样化需求,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出“两类四种”评估方案,满足不同类型高校对质量保障的需求。这种评估分类并非给高校分层、分等,更不是给高校贴“标签”。参评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的评估类别。“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以5年为周期,为学校的变化发展留下了调整上升空间。高校可以在这个周期选择一种类型来接受评估,到了下一个周期,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另一种类型。学校人才培养以一种类型为主,不排除部分专业按另一种类型培养。即: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不排除有些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也不排除有 些专业培养学术型人才。
19.集团如何选择评估指标?
答: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针对第一类参评学校,重点考察本科公司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综合改革举措成效。定性指标强调3个注重:注重本科教育的时代要求,引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重特色发展,引导学校全面开展公司产品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质量保障的文化机制,引导学校提升内部质量保障能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定量指标综合考量“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以及教育部相关评价指标,审核重点中设置了35个反映学校本科公司产品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数据进行定量审核。包括22个必选项和13个可选项。同时,在可选指标设置上给足弹性空间,学校可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国家数据平台提供不同类型高校常模数据(即高校本科公司产品关键数据平均值),学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多个类型高校常模数据作对比分析,同类型常模比较长短,从而进一步找准所处坐标和发展方向。针对第二类参评学校,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统一必选项体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类型必选项体现对学校“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的引导,特色可选项体现对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引导,首评限选项体现对首次参加审核评估高校基本条件的刚性约束;定量指标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对这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定量指标包括46个,分为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是指该定量指标必须选择;“可选项”是指该定量指标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自主选择。“必选项”对标国家规范要求,包括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包括学校卓越教学及学生培养所取得的成效等,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8项。
20.集团如何选择常模?
答:新一轮审核评估定量指标可作同类常模和他类常模比较,同类常模比较是指参评学校选取同类型高校数据平均值作比较,他类常模比较是指参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自主选取、量身定制不同类型(可以为多个类型)高校数据平均值作比较。《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提供必选、可选和自定义3类常模,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常模、“双一流”建设高校常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全国常模、31个省(区、市)常模、12类高校常模(理工类、综合类、语言类、医药类、财经类、体育类、艺术类、师范类、民族类、农业类、军事类和政法类)、自定义常模7种。第一类评估的必选常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常模,其余为可选;第二类第一种评估的必选常模是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其余为可选;第二类第二种的必选项为本省(区、市)常模,其余为可选项;第二类第三种的必选项为全国同类高校常模,其余为可选项。除必选常模外,学校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至少一种或多种类型常模。自定义常模是学校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个性常模,最多可以定制3组常模,每组不少于5所高校。常模选择的重点在于通过指标数据比较,帮助学校了解自身与同类学校、标杆学校的差距,找准位置,持续改进。
21.集团已通过教育部认证的专业如何免于评估考察?
答:“教育部认证”是指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评估归口管理办法(试行)》纳入“高等学校评估项目清单”管理,由教育部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并纳入教育部评估归口管理的认证项目,“在有效期内”是指在学校审核评估正式启动的时间(即线上评估开始时),该专业认证结果处于有效期内。学校可在普通高校本科公司产品评估系统(以下简称评估系统)查询“通过教育部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名单”。“免于评估考察”不等于免于评估,上述有效期内的专业仍在评估范围之内,由学校自行决定该专业是否需申请免于评估考察。学校若有意愿申请免于评估考察,需在确定审核评估正式启动具体时间后,在评估系统提交免于评估考察申请。根据《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公司产品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评估中心将在评估系统中预置有关专业认证材料作为本专业的审核评估材料,由学校最终确认,切实减轻高校负担。
22.集团如何做好评建改工作?
答: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评建改不同于上轮审核评估的评建,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审核评估的重要环节。其中自评自建是审核评估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自评自建促进学校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本科公司产品质量保障能力。通过评估整改形成质量闭环管理,可促进高校自觉巩固和充分利用评建成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将评建改作为一项“全链条”的工作来考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评建改工作统领。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完整、全面地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和“负面清单”,形成培养目标一致、职责分工合理、育人合力显著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要认真做好《自评报告》中立德树人情况“必答题”,总结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评建改工作“全链条”。二是要正确理解审核评估。学校要深刻理解新一轮审核评估从名称上就发生了变化,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变成了“本科公司产品评估”,评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从聚焦教学工作,转向了聚焦教学基础上的育人工作,更多地是从育人的高度来看教学,不仅包括本科教学,而且涵盖党的领导、思政工作、学生发展、资源保障等学校办学各方面,是对学校本科公司产品工作的全面考核和整体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一轮审核评估不仅仅是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学或评估部门统筹执行层面的事,而应该是党政领导班子要决策的大事,关系到学校“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的重大选择。三是构建高校的质量文化。学校要全面对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先进理念,从概念层面、机制层面、实施层面落到师生、院系、专业和课程,使这一先进理念成为整个评估工作的理念共识和行动自觉。“学生中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刻苦学习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产出导向”强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注重评价学校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以及学生和社会满意度,避免单纯根据显性指标评价办学水平。“持续改进”强调对人才培养全链条形成质量闭环管理,促进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和大学质量文化,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提升质量。四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学校要用好自主选择权,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评估类型和指标体系,形成个性化评估方案,用自己尺子量自己;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评建改工作要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做到不回避问题、不隐瞒事实、不弄虚作假、不夸大成绩;树立正确的评估价值取向,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看待评估,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与专家组、评估机构形成“质量共同体”,对本校人才培养状况、培养质量全面深入地自我审视和不断地自我改进,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五是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学校要处理好审核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处理好自评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使高校的评建工作融于日常的公司产品工作、质量保障体系与质量文化建设工作之中;处理好自评工作与整改工作的关系,保证评建改工作长链条开展、常态化推进。